“《中心航空校园同学录》(以下简称‘《同学录》’)中,还有一位本籍厦门的菲律宾归侨,名叫黄金沙。他和此前发布的阮模群勇士同为航校第四期学员……”近来,厦门文史研究者李世伟向本报供给了这一头绪。
上一年4月,南京抗日航空勇士纪念馆发布1468名我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单,其间有3位厦门籍英烈,他们的生平事迹此前均未见于厦门市的文史材料。李世伟经过《同学录》等,协助厦门日报对勇士生平事迹进行了发掘。
除了上述3人,还有一位本籍厦门思明的黄金沙,他于一次夜间飞翔操练中献身。其时他间隔结业仅一周。李世伟说,希望能经过本报收集到更多与黄金沙相关的材料,既为厦门当地史作弥补,亦重视归侨集体在抗战中的特别奉献,进一步拓展本地华裔史研究的视界。
据《同学录》记载,黄金沙的原籍是“福建思明”,通讯处为“厦门秈塔埔社”。《同学录》内页,有“黄金沙勇士遗像”和一段“勇士小传”。黑白照片上,双眼皮的黄金沙头戴空军飞翔帽和防风眼镜,英姿勃发。
“勇士小传”写道,黄金沙的父亲16岁脱离故土,到菲律宾营生,然后,凭仗商业发家,旅居当地。在菲律宾出世的黄金沙自幼性情热血、坚毅。在异国接受了7年教育后,“14岁的他随亲属回到祖国(我国),并在当地中学就读。”
年少的黄金沙怀揣“航空梦”,曾要求驻菲律宾的我国领事介绍他参加中心军校航空班(中心航空校园前身)。不过,因为年纪、学力等约束,黄金沙没能如愿。
高中结业后,黄金沙考取中心航校,成为第四期飞翔科学员。他常常想着与敌人战役时,打落他们的飞机,就如打落飞鸟相同爽快,“其时的高兴,才是我抱负中的高兴。”小传这样引述勇士豪情壮志。
1935年,结业的钟声行将敲响,黄金沙却在一次夜间成队飞翔、坚持各机间隔作向上动作时,遭受飞机失速下坠,不幸献身,时年24岁。
任职于市委党史和当地志研究室的林靖博士,也从民国时期的《我国空军》杂志中查找到了黄金沙献身的佐证信息。该杂志由中心航空校园同学会主办,1935年第三期第146页中,有“六月七日航校暨同学会公祭”的图文内容,公祭目标中就有“黄金沙”。
“航空委员会发给空军故员士遗族抚慰金清单”上,有黄金沙母亲薛氏通讯处(赤色线框)。
林靖查阅到有关的材料。在一份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名为“航空委员会发给空军故员士遗族抚慰金清单”上,“黄金沙”和其他七位空军故员的姓名在列。
清单承认黄金沙是中心航空校园的飞翔生,逝世事由为“操练夜间飞翔殒命”,其遗族为母亲黄薛氏,通讯处是“菲律宾甘马麟省仙扶西社沙乐银村”。
“可能是出于年事已高等原因,黄金沙的母亲黄薛氏无法亲自到台湾收取抚恤金。”林靖介绍,对此,黄薛氏托付亲朋向台湾方面提出,想找人或请商号代理抚恤金手续,但都没有正真取得回应。所以,黄薛氏转而要求将抚恤金寄到菲律宾,以便收取。
“航空委员会把每年给黄金沙的抚恤金寄交给台湾有关部门转交至菲律宾,由当地组织前往抚恤。”林靖介绍,不过,台湾地区多个组织沟通了屡次,一直都未清晰应由哪个组织前往慰劳。抚恤金终究是否跨过重洋,送达那位母亲手中?前史的尘土掩埋了答案。
到现在,本地文史专家、文史爱好者们暂未收集到更多有关黄金沙的材料。林靖主张,可从《同学录》和抚慰金清单上的通联地址下手,找寻头绪。
“‘厦门秈塔埔社’中的‘秈’便是‘禾山’,而‘塔埔’则大致为今塔埔社区,在现在的思明区莲前一带。”厦门老房子前史研究专家曾谋耀说。厦门文史专家黄国富介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思明县建立保甲区,其间第五、六、七区为“禾山”保甲区。其时,《禾山旬报》刊载了“禾山社名一览”,列出了174个社的姓名,在《禾山旬报》截图中,就有“塔埔”二字。材料显现,塔埔社的前期居民以黄姓为主。
在黄国富的协助下,本报记者联络到了塔埔社区白叟协会秘书长黄爱星。“从材料来看,黄金沙出世于20世纪10年代,他的同龄人早已不在,若有晚辈,年事也高了。”黄爱星造访了社区中菲律宾归侨家庭后,和记者说:社区暂未得到相关头绪。
那么,黄金沙的亲属是否还在菲律宾?能否从其母亲黄薛氏的地址下手,得知更多信息呢?本报经过厦门市菲律宾归侨联谊会了解到,尽管该地址上的村庄仍在,但村中已无人知晓关于黄金沙的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