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莉:带领妇女“绣”出美好人生
来源:台球直播斯诺克直播    发布时间:2024-02-22 15:30:29

详细说明/DETAILED DESCRIPTION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口述:苏晓莉高级非遗(刺绣)技艺传承师■记录: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徐阳晨

  “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取得了多大的荣誉,而在于在奋斗过程中,人格得到淬炼和升华,带给他人温暖和幸福。”在30年的时光里,我秉持这样的人生信条:不急不缓,不依不靠,凭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属于我的出彩人生。

  我成长过程是与贫穷相伴,初中毕业后,因为一个“穷”字,我来到青海省互助县水泥厂,扛着铁锹走上了生产线。几年后,不幸下岗的我继续走上了一条为生计奔波的道路,为了讨生活,我卖过服装、干过苦工,尝尽了个中酸甜苦辣。经过10余年的拼搏奋斗,我拥有了自己的几间鞋店、服装店,事业发展得慢慢的变好。但经历了贫苦生活的我,心里始终有着“回馈家乡”的朴素情怀。新时期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我更希望将个人事业融入社会的发展中,肩负起企业人的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011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把家乡的盘绣作为小礼物送给一名国外友人,结果发现外国人竟然如此中意中国绣品,为刺绣工艺着迷,我从中看到了文化的价值。之后,我决定投资办厂,开发青绣产销一体化道路,并谋划协同家乡的刺绣姐妹们,一同打通一条新的致富路。为此,我变卖了鞋店和服装店。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我坚定地说:“以前咱有一碗水,只能自己喝;后来有了一桶水,也只能一家人喝;现在我想回家开掘一条河,让更多的人能长久地有水喝!”

  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简称“青绣”。“青绣”历史悠远长久,手法独特,风格古朴,品类丰富,针法繁多,色彩艳丽,应用广泛,是青海各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土盘绣属于“青绣”中的一种,已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的土族盘绣艺术主要流传于青海互助县东沟、东山、五十、松多、丹麻等乡镇,历史悠远长久,精巧古典,用料考究,以加工精细为长,善用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并且,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虽然对盘绣发展现状十分了解,但在调研中看到与布片上美丽的太阳花形成强烈对比的绣娘们如树皮般粗糙的手,看着她们娴熟地操纵着绣花针织栩栩如生的图案,我感动得差点落泪。随即,一个强烈的愿望涌上心头:这么好的民族手工艺不能被埋没,刺绣工艺不仅要重焕生机,更要成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金钥匙”。

  创业之初,对我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绣娘和市场。为了让更多绣娘加入,我几乎走遍了互助县所有的土族村落,当年交通条件不便,我经常在雨雪交加中徒步翻山,人生中竟第一次磨破了鞋。有时,到了村里又因语言不通和村民们沟通上产生了障碍,只能请村干部连解释带比划地跟村民沟通。其实内心也知道,这么难的事,如果仅以“生意之道”去考量,那肯定是亏本的。从2012年到2016年这几年间,我的项目一直属于“只出不进”状态,可以说是靠着变卖房产支撑着这次创业。但我的想法很纯粹,就是想让村里的妇女们能用手艺赚钱,靠自己把日子过得更好。

  我将公司取名为“素隆姑”,这是土族语,汉语的意思是——彩虹,因为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的服饰上有斑斓的七色彩纹,因此互助县也被称为“彩虹的故乡”。运营之后,为了更好地鼓励贫困姐妹和村民们敢于迈出“以技自强”的第一步,我和我的团队短期内遍访了互助县周边4000多户村民,并在少数民族妇女集中地创建了青绣就业基地和非遗就业工坊,实行“工坊+基地+能人+市场”的就业帮扶措施,形成了“企业+绣娘+贫困户”的生产销售经营模式。第一年就解决了200余名贫困姐妹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2019年,“青绣”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见“青绣”的发展之路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我也慢慢变得有信心把土族盘绣发展下去,让更多人认识“青绣”,让更多妇女能因为土族盘绣而发家致富,改变生活。

  大庄村村民米金花就是这里面一位。每次想到她,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双手,关节粗壮,青筋暴起,皮肤如树皮一般粗糙……米金花的丈夫于2015年突发脑出血,半身不遂,为了治病家中已花去十几万元,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米金花瘦弱的肩上。眼看孩子要开学了,可孩子的学费还没凑齐,一想到这,米金花晚上总是无奈地躲在被子里哭。得知了她的事情后,我赶到了她的家,看到她那双因做过重农活早已干瘪粗糙的手,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我当时就对她说:“我帮不了你的大忙,但你的事我管定了!”我告诉她,公司派订单可按件算工资,绣巴掌大的一幅太阳花一幅80元;托盘大的一幅600元;绣一幅腰带可拿到5000元。她听了,以为是天方夜谭,眼睛瞪得大大的,激动地问“你没骗我吧?”我说:“怎么会,只要你好好干,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她笑了,我想这也许是她存了许久的笑。就这样,米金花白天在地里忙农活,晚上做绣活,因为她的绣活好,一年下来就挣了3万元。

  在我的基地,像米金花这样的贫困妇女还有很多,她们身处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贫瘠之地,但总有一股不信命、不服输的信念,我坚信只要为她们提供一个舞台,她们就能书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从300元到3000元,这是很多妇女每月收入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贫困妇女精神风貌的焕然一新。自信、自强、坚毅、勇敢……她们的身上散发出慢慢的变多新时代女性的优秀品质。

  我们早期的就业基地和非遗工坊工作大多以加工半成品为主,对于缺乏传统技艺的村民来说容易学,上手快,工作稳定有保障。为了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我无偿为贫困户和农村留守妇女培训,提供原料,签订收购协议,力争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2020年,我继续扩建了8000平方米厂房,增加了十多个就业岗位,带动460余户贫困绣娘年均增收2万元。

  我的基地里有“三多”的特点,一是留守妇女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上千名留守妇女在基地务工,比例接近务工规模的10%。二是高龄乡亲多。针对年纪大的村民,在统一培训后,会优先安排进入基地务工,使他们能够“赚钱顾家”两不误。三是贫困姐妹们收入多,人均收入可实现一年两到三万元。在脱贫攻坚、就业帮扶的道路上,我深刻感受到贫穷的地方甩穷“帽”难,巩固脱贫成果更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青绣,激发贫穷的地方造血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青绣历史悠远长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既是青海各民族长期文化交融的图腾和符号,也是黄河上游祖祖辈辈生存发展的智慧结晶,“让青绣走出去”是触发贫穷的地方发展潜能的一个关键按钮。针对刺绣产品单一、受众面窄、消费需求低等问题,我积极尝试产学研用相结合,联合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不断开发新产品,借鉴苏绣、蜀绣、粤绣等工艺特点,将青绣传统元素无声融入文创与时尚潮流中,开发出200多款“现代绣品”。这一些产品不仅纷纷上架国内商场,而且远销日韩和东南亚等海外地区,逐步树立起以青绣为代表的青海高原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如今,“青绣”正在朝着成为全省农村牧区群众增收的持久产业、阳光产业和幸福产业的目标昂首迈进。我们也与时俱进地设立了“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创新设计“产品研制、技能培训、展销数据分析”等多个模块,形成了初具规模、多方联动的青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并已累计带动青绣工坊40家,入驻青绣企业140家、青绣传承人301人,年产值达到1.25亿元,辐射带动10余万村民就业增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谈及未来,我的想法是打造产业园区,推动青绣行业的创新与开放,精益打造“三江之源”特色文化名片,提升青绣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艺术价值,形成“南有苏绣,北有青绣”的比翼齐飞的产业格局。

  在青海这片充满希望的高原上,在离太阳最近的这片热土上,600万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簇拥在一起。我希望和亲如姐妹的绣娘们,以心血做火把,砥砺并肩,用爱心点亮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上一页: 全球榜 2020全球直销公司50强排行榜发布安利、康宝莱和雅芳名列前三
下一页: 海上文艺汇:庆祝建党赤色绣
  • 热销产品

  • 咨询热线